刘三姐,不朽的神话(3)
唐 榕
电影《刘三姐》更疯狂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诞生于广西的彩调剧和电影《刘三姐》风靡全国,名扬四海,至今已过去半个多世纪,而仍然魅力不减,而且成了广西一个非常著名的文化品牌。它不仅助推了广西彩调艺术,使《刘三姐》成为广西最著名的文化品牌,而且带火了桂林旅游,“桂林山水甲天下”诗句由此出名,并广为流传。
这部电影是上世纪最有影响的故事片之一,主要讲述了刘三姐用山歌反抗莫怀仁的故事。电影摄制于1961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根据舞台剧《刘三姐》改编,由苏里执导。一经上映,立刻风靡大江南北,家喻户晓,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的中国电影,被评为世界十大影片之一。
电影《刘三姐》剧照
南国兴起了“刘三姐热”
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有点令人不可思议。
1959年,迎来新中国成立10周年,全国各地各行各业掀起向国庆10周年献礼热潮,素有“歌海”之称的祖国边陲广西,城乡各地的文艺演出也不例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空前热烈。在此热潮中,广西各地的文艺工作者根据壮族刘三姐美丽的民间传说,自编自演了山歌剧《歌仙刘三姐》。八桂大地以喜闻乐见的彩调剧、壮剧、采茶剧、侗戏、苗剧等形式来演唱《刘三姐》,一时遍及壮乡瑶寨,刮起了“刘三姐热”,热闹非常。其中柳州市彩调剧《刘三姐》的演出,引人注目。
1959年,柳州市彩调剧《刘三姐》代表广西进京参加国庆十周年文艺会演,更引起人们的关注。1960年6月到10月《刘三姐》再次进京演出。为了能让毛主席看上《刘三姐》,中央在中南海前后共安排了五次演出(其中四次在怀仁堂),毛主席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
电影《刘三姐》火遍全国
彩调剧《刘三姐》的走红,引起了自治区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959年岁末,广西方面希望把这个戏拍成电影,请来了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导演苏里,协同广西电影制片厂共同完成这个任务,该片由长影导演苏里执导,著名词作家、剧作家乔羽担任编剧,影片的作曲由曾为《五朵金花》和《神秘的旅伴》作曲的雷振邦担任,演员则在广西就地选拔。摄制组在广西彩调剧团、桂剧团、话剧团等演出团体中挑选演员,最初决定由广西彩调剧团的傅锦华出演刘三姐。
傅锦华饰演的刘三姐
当时的自治区领导对此非常重视,亲自复查摄制组的选景地、组织广西的美术家为人物造型并审看样片等。在审核中,领导觉得主演不够理想,提议换人;服装也不如舞台戏的漂亮,要求重新设计。因此,主演刘三姐的傅锦华退至幕后,原在电影中饰演舟妹的黄婉秋饰演刘三姐。
黄婉秋饰演的刘三姐
没想到的是,电影《刘三姐》一经上映,就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进而火遍全球,半个世纪以来经久不衰,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这部影片久映不衰,主要是因为该片“人美、歌美、景美”,号称“三美”之佳作。
一是人美。黄婉秋饰演的刘三姐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把刘三姐扮演得栩栩如生,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自然赢得观众们的喜爱。
二是歌美。刘三姐的歌声婉转动听,就像黄鹂深树鸣。美好歌声打动几乎所有观众,飘荡在桂林的山水之间。
三是景美。《刘三姐》的取景在桂林,“桂林山水甲天下”是每个人都知道的。
当年拍摄电影《刘三姐》的外景地——桂林大榕树景区
走出国门也创造奇迹
电影《刘三姐》堪称经典,在那个年代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首先是在内地广受欢迎,火遍大江南北。1963年百花奖授予《刘三姐》最佳音乐奖、最佳摄影奖、最佳美术奖、最佳配角奖等。后来电影在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也引起轰动,两次破世界纪录。
其次是票房收入高,连续两年上座率高达200%。最奇特的是,几次重播比首播时上座率还高,观众络绎不绝,就象人们挤公交车一样,只要求能买到票进得去就行,根本不考虑有没有座位。《刘三姐》在香港进行了三次公映,创当年第一季度全港影片卖座最高纪录,是当时发行量最大的中国电影。
在新加坡,《刘三姐》上演两次,周期不是多少天,而是惊人的大半年。这部电影在观众热度以及文化方面的成功,至今没有被超越,仍然值得研究。马来西亚将该电影评为世界最受欢迎的十大影片之一。
《刘三姐》不仅在国内取得巨大成功,而且还先后在世界50多个国家上映,创下了我国故事片在国外发行的最高纪录。周恩来总理在接见该片主创人员时,赞扬这部影片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毛泽东主席接见《刘三姐》剧组人员
谁都没有想到这部由彩调剧改编的电影竟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它不但红遍中国大陆,而且红遍东南亚,成为那个时期海外放映次数最多的新中国电影!
电影上映后,以惊人的影响力风靡了全国乃至整个东南亚,堪称是中国20世纪60、70年代的经典电影,也是中国“文化输出”最成功的典范。
“文革”之后仍热度不减
“文革” 结束后,曾一度遭到禁演的《刘三姐》于1977在全国重新公映。1978年春节,《刘三姐》第三次与香港观众见面。由于观众对该部电影已经十分熟悉,故当地媒体只做简单宣传。没想到的是,宣传的低调并未降低观众的热情,不仅挤满了电影院,还纷纷寻购《刘三姐》唱片和卡式盒带,把唱片公司的《刘三姐》唱片抢购一空。
在马来西亚,《刘三姐》被评为世界十佳影片之一。早在20世纪60年代,曾有过上万人从马来西亚去新加坡看《刘三姐》电影的盛况。而在马来西亚国内,电影所到之处,到处是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彩调剧《刘三姐》在马来西亚也一样广受欢迎
说起来,五、六十年代的人都记忆犹新。
记得小时候,笔者农村老家的老少爷们似乎看《刘三姐》着了魔,虽然都是在各村晚上露天放映,但刮风下雨都阻挡不了人们看电影的热情,今天在这村看了,明天又赶去那村看,后天还赶往别处看,乐此不疲。
“迄今为止,中国尚未有哪部影片超过《刘三姐》的上座率。”阳光卫视在《纪录中国》的一档《广西民族风情》栏目中对电影《刘三姐》作出了如此高的评价。
执导大型实景舞台剧《印象·刘三姐》的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回忆说:“电影《刘三姐》对我影响至深,我小时候对刘三姐的印象,那就是人漂亮,歌好听!刘三姐是我儿时最美的回忆。”
《刘三姐》在当年的影响,从姜文的回忆中也可见一斑。他说:“我小的时候一直感受着电影带来的快乐,13岁那年,我连续看了17遍《刘三姐》。”
影片上映后,黄婉秋、傅锦华和“阿牛哥”刘世龙、“莫管家”贺汝瑜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成了观众追捧的明星。随着《刘三姐》的走红,电影里的外景地桂林和阳朔也红遍了世界,成为热门旅游城市。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