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记者眼中的南京法院2017
在法庭内设立记者席,网上预约庭审,开展网上庭审直播……无畏于“聚光灯”,有道于“表与达”,在一次次坦诚的会面中,南京中院与媒体记者形成了合作共赢的良性互动,也为社会公众奉上了一道道可口的司法饕餮大餐。
“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
法律是丝毫没有力量的。”
在媒体记者眼中
2017年的南京法院是什么样子的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滴滴代驾,你为谁打工》这期节目,获得了全国电视法制创优节目专题类一等奖。这个节目能获此殊荣,首先仰仗于南京中院宣传处善于发现优秀选题的“慧眼”。该案是一起新颖而又典型的劳务关系纠纷,涉及面广,关注度高,示范效力强。如何在一年20余万件案件中“大浪淘金”,考验司法宣传工作的功力,而南京中院无疑是“武林高手”。
过去,律师和法官是两条平行线,不允许有交集,否则就有串通勾结之嫌。然而,二者同为法律职业共同体,殊途同归于对公平正义的追求。这一共同点,却被忽视了。南京中院敏锐地发现了这一交点,在“防”的同时,积极推进共同体建设,对律师反映的情况及时回应,快速处理,有效建立了互信,也让公平正义来得更为便捷。
南京中院是最早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的法院之一,每天如一日地发布法院信息,越是重大的、越是民众关注的案件发布的越及时,在回应民众关注、应对网络舆情和体现司法公正透明上日臻完善,成为新闻媒体的重要官方信息源。有效地利用好新媒体的平台,即是新时代带来的新要求,也是司法改革的重要一环,在这方面,南京中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老赖”问题不解决,不仅损害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更有损司法权威、伤害社会诚信。地铁、闹市大屏幕上“晒老赖”,发出全省首份律师执行调查令……南京法院多年来在惩戒失信“老赖”上频出新招,并持续推动社会多行业多部门联动机制建设,不少举措领全省乃至全国之先,深度压缩老赖生存、生活空间,取得了显著成绩,“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氛围已经形成。
非法集资案件虽非暴力犯罪,但由于其覆盖面广、受害人多,造成的社会影响往往远甚于暴力犯罪,南京中院审理的“蓝莓案”就是典型。南京中院一方面依法严惩非法集资犯罪,一方面通过各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防患于未然。例如,“蓝莓案”宣判后即召开新闻发布会,并对非法集资受害人的提问予以详尽解答,获得高度评价。
庭审记录、电话调解等语音转文字,这是真的!网上诉服中心、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司法查控、网上拍卖、远程办案、移动办公办案等54个信息化工作体系接踵而来,南京“智慧法院”建设与时俱进,真正实现了司法与人民之间的“零距离”。
“这里是没有硝烟的战场”,这是我今年旁听了南京中院行政审判案件最深的感触。这类案件中,一方是强势的行政机关,一方是弱势的普通民众,诉讼地位的平等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时,我看到法官往往会更多地鼓励行政相对人,引导他们运用诉讼技巧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让强者面对公正,让弱者得到保护,南京中院的行政审判是有温度的!
南京中院审理的江苏省人民政府首起以赔偿权利人身份提起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入选2017年度人民法院十大民事行政案件。近些年,政府参与诉讼已经不鲜见,但是这么高的行政级别,而且是参与环境诉讼,和企业对簿公堂,社会各界都很关注。南京中院以专业的审判水准和高超的宣传艺术,使“聚光灯”下的审判,赢得阵阵掌声。
南京法院在2017年工作中推陈出新,推出了不少创新性的举措,给我印象较深的是执行调查令的推行。查人找物是执行的两大难点。过去,申请执行人及其代理人自行调查一般很难获得相关证据,而法官人均每年要承办300多件执行案件,在查找财产时又难免力不从心。律师持“令”进行财产调查效力等同法官,有利于切实提高执行工作效率。这一创新做法也被省法院向全省推广。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家事法官每天要面对的就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家务事。且不说事实难以查清,更难的是,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法官如果机械办案,法律上没问题,但一个家可能就散了。因此,南京的家事法官更多的是用情感来解决纠纷、修复关系,他们致力于推动南京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的颁布、着眼于反对家庭暴力、追求儿童利益最大化,让社会最小的细胞得以新生,让祖国的花朵向阳而生。
我曾经认为知识产权案件就是阳春白雪,直到采访了知识产权庭的法官才发现,知识产权案件其实是一根根难啃的“硬骨头”。很多专业的技术问题,法官也搞不懂,找资料自学、请教专家、分析比对,有时翻来覆去十几遍才能攻克一个小小的技术问题,有时还得借力技术调查官。他们一年的平均办案量是一百多件,每件都是高难度,为他们点赞!
在“透明的房间”里办案,这是我今年参与“十万群众进法院”宣传最大的感触。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一直以打造“服务型”法院为宗旨,深刻贯彻司法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让市民走进法院,“近距离”感知法院办案流程,感受法治力量,南京法院正在用实际行动营造全社会共同维护法律权威的良好氛围,让遵守法律、依法办事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