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胃王”干吃不胖?吃播背后的真相你需要了解……
吃播,一种新兴的职业,于近年来发端于韩国;而起源于美国的“大胃王”则已有百年历史。它们共同建构了“人皆媒介”时代的吃播文化。
可能有人会质疑吃播文化兴起的合理性,但它的确有存在的缘由和价值——独自一人吃饭常态化,看吃播则成为了这群人缓解孤独、舒缓压力的一种方式;减肥的群体在看吃播时能缓解自己进食的欲望;“直播+ 短视频”的方式契合当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吃播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官调动,弥补了观众感官体验的缺失,从而吸引观众,成为反应类视频中的“引流者”。
一个行业的兴起必然带动大批的跟随者,然而由于直播行业的入行门槛较低,吃播的质量也显得参差不齐,甚至存在一些心照不宣的吃播套路将大胃王吃播推入畸形产业的深渊。
我们在很多吃播中可以看到一些博主吃巨大龙虾的画面,但实际上这些龙虾或是用塑料龙虾替代,或是通过运镜的特殊方式,在视觉上给人造成大龙虾的错觉。更有主播为了展现猎奇、吸引观众,喝盆装辣椒汁,实际上这些辣椒汁只是普通的红色饮料。
在吃播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身材瘦小的博主能吃下一桌的食物,事实上背后可能暗藏玄机。有的主播看似是一个人,实际是一对双胞胎,两人利用“障眼法”轮流直播。
一些吃播中我们只能看到主播将食物塞进嘴里的画面,其实这些食物并没有被吞咽,而是被吐了出来。有的博主只吃少量食物,做出逼真吞咽的效果,实际上可能并没有吃完。
人的胃容量是有限的,许多号称“大胃王”的博主在将食物吞咽后,会采用一系列方式催吐,佯装出“胃大无穷”的假象。
一些吃播的自述:
一些主播会通过将视频速度调快、把吃播间隙剪掉的方式营造出连续快速进食的效果。
一位美食博主就曾透过亲身实践,讲述了一支大胃王视频是如何完成的。在保证场景不变的情况下,多次间隔进食,再通过视频剪接,最终用30个小时实现了一次性吃完所有食物的效果。
一些主播利用部分观众的猎奇心理,让宠物吃下一大盆鸡腿、三斤鸡心或者一百种零食,毫不在乎地看着不会说话的动物落泪,甚至配上搞笑的点评,以虐待动物来博取眼球赚取收益。
大胃王吃播形式的危害、启示与感悟
(1)危害:
对主播本身而言,暴饮暴食会导致体重增加,带来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等疾病的风险;长期人工催吐会扰乱人体正常的进食机制,引起胃穿孔、胃黏膜撕裂、食道撕裂、反流性胃炎、反流性食道炎等。
对观众而言,吃播“欺骗”套路传递不良价值观念;暴饮暴食不仅违背了中华传统餐桌礼仪,颠覆健康饮食观念,也与正确消费导向背道而驰,营造了畸形饮食文化,不利于青少年三观的形成,甚至可能引发跟风和效仿。
还造成严重的食物浪费。
(2)吃播悲剧案例:
3月10号,美食自媒体人发布了一则讣告,网红吃播博主泡泡龙(本名于海龙)在3月5号去世,年仅29岁,生前曾长期暴饮暴食和进行高强度拍摄。
2020年7月,30岁的主播沈阳王先生在做“吃播”后,一天只吃一顿饭,平均两天直播一次。半年多的“吃播”生涯,为他收获了不少粉丝及打赏,但其体重也从200斤升到280斤,后突然身体发麻、头晕目眩,医院抢救7天后死亡。
年仅19岁的网红孙艺轩,自从进入吃播行业,几个月的时间内体重暴增40多斤,突发脑溢血去世。
随着吃播文化的大热,越来越多的“大胃王”挤进直播平台,甚至逐渐从比谁吃得多到了比谁吃的奇特,例如一口气吃数十个冰激凌、生吃活章鱼、连吃数包变态辣面条等。这样以“生命”换“名利”的吃法只能短暂获利。吃播文化创造的拟态环境加强了观众的“沉浸式体验”,这是主播牵引和观众意志追随双重作用的结果——吃播满足了观众的感官与精神诉求。然而催吐、假吃这些极端化现象的背后,是误导消费习惯、铺张浪费和危害健康的扭曲价值观,如果不加以控制,将会使吃播文化更为畸形。
长期以来,吃播文化都并未被主流文化收编,但事实上吃播文化与主流文化是双向建构的。央视批评“大胃王”,并非一棍子打死一个行业。央视批评的是那些虚假作秀、浪费粮食,用身体健康换取金钱利益的假“大胃王”。而那些纯粹分享美食,或是以宣传美食、宣扬中国饮食文化为主旨的博主,产生的是积极的吃播文化,将吃播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吃播文化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将正向作用于主流文化。例如“吃播+电商”模式将带动新业态的发展,“吃播+助农”可以助力乡村振兴……这是吃播在与社会交互的过程中探索协同发展的举措,也是其在与主流价值观达成共识的一种体现。吃播的生存空间不应只局限于受众消解情绪的狭小地带,重塑吃播文化并促进其良性发展应当搭建起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