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河古镇:拉魂腔里的地道年味,唱不尽的老宿迁
皂河古镇形成于唐宋,鼎盛于明清,一度为宿迁的四大名镇之一。古镇北依骆马湖,南临古黄河,京杭大运河环绕而过。“皂河”原是一条河的名称,是发源于山东郯城墨河的支流,南入古京杭大运河,因水底土色发黑而得名。
皂河古镇依湖傍水靠河,生态环境极佳,景色怡人,孕育了皂河古镇厚重而坚实的水文化。古镇繁华时期正是以舟船为主要运输工具的漕运时代,具有典型的水(码头)文化特色,如祭祀水神的龙王庙、祈求财富的财神庙、从事商贸经营的陈家大院等,都是那个时代的文化遗存。
古镇最著名的古迹是龙王庙。历史上皂河古镇由于古黄河故道连年水患,清代顺治年间始建“敕建安澜龙王庙”,后经康熙、雍正、乾隆等帝改扩建,现为三院九进封闭式合院的北方皇宫式建筑群,有“小故宫”之美誉,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五次宿顿于此,并建亭立碑,帑金修缮,故又俗称为“乾隆行宫”。
(行宫冬景)
素有千年古镇之称的皂河镇,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初九、初十这三天,都会举办大型的庙会。庙会上最重要的当属到皂河敕建安澜龙王庙祭祀水神、祈求平安。
正月初八,是每年皂河庙会的第一天。 宿迁民间有句话叫“不逛皂河庙会,等于没有过一个地道的宿迁年”。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皂河庙会开场的日子,每年这个时候,周边城市及本地的市民朋友都会来到皂河古镇拜神祈福、看景购物,今年当然也不例外。
许完愿,咱们来听小曲儿,在这一年一度的皂河庙会上,柳琴戏也是比必不可少的,字正腔圆、水袖流云,这唱念坐打的一腔一调、一招一式,都让台下围观的老老少少看得过瘾,听得更过瘾。
当然了庙会上少不了逛逛逛、买买买了,今天在皂河庙会上很多艺人也是带来了捏泥人啊、糖画啊、剪纸啊等等民间艺术。据了解,每年的皂河庙会都会吸引山东、河南、安徽几省的商贩、民间艺人到场。他们在庙会中展示的“木刀木剑红缨枪、桃猴玉兔青竹蟒、剪纸雕刻拨浪鼓、糖人泥哨小花棒”等精彩民间工艺,会让游客们不远千里而来。
逛得累了,肚子也饿了,此时要能有一餐特色美食,那真是美哉美哉。酥饼、麦芽糖、糕点这些老底子的宿迁美食在这里也是应有尽有。
若问这地道的皂河小吃有什么,下面两道可是少不了的:
乾隆贡酥
乾隆贡酥是叶家烧饼的别称,得名于乾隆二下江南之时。其实叶家烧饼早在唐代就很有名气,那时叶家炉内功夫已达顶级, 可以制作出60多个品种的名点小吃,吃“一指饼”、“水磨镜”等,享誉一时,叶家烧饼传人曾被选入唐御膳房。后因战乱叠起,朝代更替,叶家烧饼不重返民间,但有许多炉内绝活已相继失传,唯“乾隆贡酥”流传至今。
乾隆贡酥有四绝:香、脆、酥、透。所谓香,即饼香、油香、芝麻香三者合一。特别是芝麻香,据说芝麻皮苦且涩,芝麻仁才是真香,叶家用的全是上等的芝麻仁。所谓脆,即沾唇即碎,该饼需轻拿轻放,夏天放置3-5天香脆依旧。若是用塑料袋包装,脆皮可保持2-3个月以上。所谓酥,就是松软,不但皮酥,内里如一。所谓透,就是玲珑剔透,外形美观。刚出炉的烧饼白生生、黄澄澄,一颗颗晶莹闪亮的芝麻仁镶嵌期间,如精美的艺术,诱人食欲,却又不忍下口。
潵汤
潵汤,(皂河人土语叫‘sa’)是皂河独有的一种特色小吃,美食药膳,制作非常讲究,是用牛、羊等骨头做汤,潵汤主料选用牛羊的脊椎骨头架子,加入花椒、茴香、桂皮、三代、丁香、大葱、辣椒、胡椒等佐料,比例搭配,再辅以小麦仁、葱段、姜末、食盐、芡粉,以地锅长时间(约一通宵)熬炖而成的一种粥汤,属清真食品,也叫“糁(shen)汤”,有牛“sa”、羊“sa”,也有鸡“sa”。
“sa”原属清真食品,是穆斯林比较著名的传统风味小吃,皂河“sa”汤于民国初年从山东临沂地区传入,当年有王姓穆斯林一家从山东临沂码头镇来到皂河卖“sa”汤挣钱,由于他们所做的“sa”汤味道鲜美,营养及药用价值极高,一时远近闻名,生意特别兴隆,王姓一家人遂在皂河安家落户,“sa”也就成了皂河一大特色小吃传至开来,现在皂河赵家“sa”汤也是祖上所传,亦非常有名,喝“sa”吃牛肉锅贴、油盐锅饼等等别有滋味!
(整理自宿迁发布、水泊云天的新浪博客,图片来自网络)
【最江苏】:第一时间发布、解读江苏最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民生动态,用原创荡涤纷杂,用思想解读资讯,用情怀传递观点。
※欢迎关注“最江苏”微信公众号(微信号:zuijiangsu)←长按复制,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