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子女结局全解析:一场宫廷权力的游戏与人性的较量

武则天子女结局全解析:一场宫廷权力的游戏与人性的较量

武则天共有二个女儿和四个儿子。

1. 安定公主

1.1 早逝与传说

安定公主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第一个孩子,但不幸早年夭折。据《唐会要》简单记载,安定公主是意外去世。

而《新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说法更为耸人听闻,说是武则天为了诬陷王皇后,她亲手结束了自己女儿的生命。

这些描述来源于较晚时期的史书,其真实性存疑。

在那个时代,婴儿的死亡率相当高,安定公主的离世或许只是那个时期常见的夭折案例之一。

1.2 对武则天上位的影响

并非所有人都认同安定公主之死是武则天权力攀升的唯一契机。

一些观点认为,即便没有这起事件,鉴于武则天所展现的政治才能以及她获得的来自唐高宗李治的支持,她依然可能找到其他途径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尽管如此,安定公主之死确实加速了王皇后的倒台,为武则天清除了一个重要的政治障碍,从而加快了她迈向权力中心的步伐。

2. 太平公主

2.1 政治野心与才能

太平公主自幼在权力的中心耳濡目染,在外人看来,太平公主有着成为像母亲一样的女皇的愿景。

她凭借聪明才智和强烈的政治抱负,让她在朝廷中迅速崛起,成为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2.2 与唐玄宗的权力斗争及结局

太平公主与唐玄宗李隆基的争斗,始于唐中宗时期的神龙政变之后,由于太平公主在政变中的贡献,她被封为“镇国太平公主”,并获准开设府邸和官署,其政治地位和影响力达到了顶峰。

随着权势的增长,太平公主的野心也逐渐显现。

她开始觊觎最高权力,这导致了她与侄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先封楚王后改封临淄王的唐玄宗李隆基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年轻的李隆基在与太平公主及韦皇后集团的对抗中,他和太平公主曾有过短暂的合作,共同铲除了韦皇后的势力。

但当共同敌人消失后,两人间的矛盾迅速浮出水面。

为了实现自己的登基梦想,太平公主试图通过分化李隆基与其兄弟的关系,并拉拢朝臣来排挤异己,以削弱李隆基的影响力。

面对太平公主的步步紧逼,李隆基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

他掌握了禁军的控制权,在得知太平公主准备发动政变的消息后,于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七月三日率羽林军出击,迅速地抓捕了太平公主的支持者。

随后,太平公主逃往南山,不久即被抓获,并最终被李隆基赐死。

她的儿子和主要党羽数十人也被处决,标志着太平公主势力的彻底覆灭。

从此,唐玄宗李隆基牢牢掌控了朝廷,开启了开元盛世的新纪元。

3. 李弘

3.1 仁德太子的形象

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长子李弘,四岁即被立为太子,自幼以仁德著称,深得父皇喜爱。

据《旧唐书》记载,他在研读《春秋左氏传》时,因不忍听到楚世子芈商臣弑君的故事,认为圣贤经典应当记载善行,于是转向学习《礼记》,这一举动充分体现了他的仁德之心。

此外,他还积极推广儒家文化,命令许敬宗等人收集编纂文集《瑶山玉彩》,并请求追赠颜回、曾参等儒家先贤,以此表达对儒家思想的推崇。

身为太子,李弘不仅在学问上追求仁德,在处理政务时也处处体现这一点。

面对当时朝廷征兵制度下逃亡或逾期士兵全家受牵连的情况,李弘提出修订法律,取消连坐之罪,此建议得到了高宗的认可。

在他监国期间,遇到关中地区因旱灾导致士兵饥荒的问题,李弘亲自巡视灾区,并发放米粮救济灾民。

他还关心家族成员的命运,为获罪的异母姐姐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求情,帮助她们顺利出嫁。

3.2 疑似被毒死的悲剧

李弘的死因在历史上一直是个谜,主要存在两种说法:一种是被武则天毒害致死,另一种则是因病早夭。

根据《新唐书》和《唐会要》的记载,有观点认为李弘可能是被武则天所鸩杀。

持这一观点的人指出,作为深受高宗宠爱并立为太子的李弘,因其仁孝谦谨的态度以及对士大夫的礼遇赢得了广泛的支持,甚至到了后期高宗有意提前禅位的程度。

然而,随着武则天在政治上的得势,李弘逐渐成为了她掌权道路上的一个障碍,特别是他在某些事务上与武则天产生了分歧,比如为萧淑妃的女儿求情一事,这可能让武后对他感到不满。

不过,上述记载来源于较晚时期的史书,其真实性一直受到质疑。

现代学者更倾向于相信李弘是因肺结核(古称痨瘵)而亡。

《旧唐书》中提到,李弘自被立为太子后就患有痨瘵,并且由于带病处理政务,过度劳累导致病情恶化,最终不幸去世。

高宗在其《赐谥皇太子弘孝敬皇帝制》中也提及了李弘因痨瘵缠身难以胜任监国之责。

此外,武则天在李弘死后曾通过写经造功德的方式为其祈福,表达哀思,这也为“病死说”提供了佐证。

4. 李贤

4.1 才华与监国表现

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次子李贤,字明允,自幼便以过人的才智和卓越的才华著称。

据《旧唐书》记载,李贤“读书一览辄不忘”,并且“容止端雅”,深得唐高宗的喜爱。

他先后被封为潞王、沛王、雍王,并在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因兄长皇太子李弘突然去世,被立为新的皇太子。

当唐高宗晚年因身体多病而长期居住于洛阳时,他任命李贤作为监国留守长安城。

在此期间,李贤的表现极为出色,“处事明审”,将政务处理得有条不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闻讯后的唐高宗非常高兴,特别下诏褒奖李贤:

“皇太子贤自顷监国,留心政要。抚字之道,既尽于哀矜;刑纲所施,务存于审察。加以听览余暇,专精坟典。往圣遗编,咸窥壶奥;先王策府,备讨菁华。好善载彰,作贞斯在,家国之寄,深副所怀。”

这表明了唐高宗对李贤监国工作的高度满意,并因此赐予五百段物品。

除了政务上的才能,李贤还积极参与文化事业,召集文人主持了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为《后汉书》作注释。

这项工作后来被称为“章怀注”,因其深入的研究和贡献受到了极高的评价,不仅再次获得了李治的嘉奖,“赐物三万段”,而且至今仍受到许多历史学家的高度赞赏。

4.2 被逼自尽的悲惨下场

李贤,尽管才华横溢且在监国期间表现出色,但他的才能和地位最终使他成为了武则天眼中的一大威胁。

《旧唐书》记载,在仪凤四年(公元679年)五月,由于李贤喜好音乐与女色,并与家奴赵道生等人关系亲密,甚至破格赏赐他们,司议郎韦承庆曾上书规劝。

同年五月初三,正谏大夫明崇俨遭到刺杀。

明崇俨擅长相术和巫术,他曾私下评论太子李贤无法继承帝位,而英王李哲的容貌酷似唐太宗。

这些不利于李贤的言论,使得武则天怀疑他与明崇俨之死有关。

随后,唐高宗命令薛元超、裴炎等人审问李贤,并在东宫马坊中发现了数百件黑甲胄,被认为是李贤谋反的证据。

赵道生也承认是受李贤指使杀害了明崇俨。八月二十二日,李贤被废为庶人,并被送往长安幽禁。

到了永淳二年(公元683年),李贤被流放至巴州(今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

文明元年(公元684年)二月廿七日,即公元3月28日,李贤在巴州的官邸去世,享年三十一岁。关于李贤之死,《旧唐书》和《新唐书》均记载,武则天派遣左金吾将军丘神绩前往巴州检查李贤的居所,并“以防外患”为名,将李贤囚禁于别室,逼迫其自杀。

考虑到当时的政治环境,可以推测真正的幕后主使者极有可能是武则天本人。

尽管李贤拥有出众的才华和良好的政治表现,但在权力斗争面前,这一切都显得无力,他的悲剧性结局让人感到深深的惋惜。

5. 李显

5.1 两次登基的皇帝

李显,唐高宗李治的第七子及武则天的第三子,他的命运充满了曲折,曾两次登上了皇位。

公元683年,唐高宗去世后,李显继承了皇位,成为唐朝的第四位皇帝。

由于他被认为性格懦弱,并且在位期间的一些决策——比如试图擢升韦后的父亲韦玄贞为侍中——引发了武则天的不满,因此他在位仅55天就被废黜为庐陵王,开始了长达14年的软禁生活。

在这段时间里,李显经历了无数磨难,与妃子韦氏相依为命,共同度过了许多艰难的时光。

直到圣历二年(公元699年),在大臣如狄仁杰等人的劝说下,武则天才重新立李显为皇太子。

到了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着武则天健康状况恶化,宰相张柬之等人发起了神龙政变,成功诛杀了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并迫使武则天退位,李显得以再次登上皇位。

复位之后,李显努力恢复唐朝的传统制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免除租赋、设立十道巡察使、设置修文馆学士等,以图振兴朝政。

他还积极促进与吐蕃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通过将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实施和亲政策,确保了边疆地区的和平稳定。

不过,李显在位期间也存在一些治理上的问题。他对韦后和武三思等人的过度信任,使得朝廷大权逐渐落入韦后一党手中,而他自己则显得无力应对这种局面。

5.2 被皇后与武三思合谋毒杀的结局

李显的第二次在位仅持续到景龙四年(公元710年),他突然驾崩,享年55岁。

关于他的死因,历史上存在多种说法,但正史多倾向于他是被皇后韦氏与女儿安乐公主合谋毒杀的观点。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许州参军燕钦融曾上奏,指责韦后淫乱朝政,并与安乐公主、武延秀、宗楚客等人图谋颠覆国家。

尽管李显对这些指控有所怀疑,但他最终未能避免被毒杀的命运。

韦后和安乐公主毒害李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她们怀有篡位的野心,意图效仿武则天成为女皇帝,而李显的存在成为了她们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障碍;另一方面,随着李显逐渐察觉到韦后的不当行为,这使韦后感到受到威胁,因此决定先下手为强。

李显的去世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唐朝政治动荡的一个缩影。

尽管他在位期间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如恢复唐朝旧制、促进与吐蕃的关系等,但其性格上的弱点及对身边人的过度信任,导致他无法有效掌控朝政,甚至失去了生命。

6. 李旦

6.1 两次称帝与让位

李旦,作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第四子,他两次登上皇位又两次主动让位。

第一次称帝发生在嗣圣元年(公元684年),当时武则天废黜了李显,并改立李旦为帝。

但这次登基对于李旦而言并没有带来实权,因为所有的军国大事均由武则天处理,而他自己则被软禁在宫中,成为一个名义上的“囚徒皇帝”。

为了保全自己和家族,李旦选择了顺从武则天,甚至在武则天称帝时上表请求母后称帝,并求赐武姓。

尽管这一举动看似屈辱,但确实帮助他在政治风波中生存了下来。

到了景云元年(公元710年),随着唐中宗李显被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毒杀,李旦的儿子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诛杀了韦皇后及其党羽,拥立李旦再次登基。

这一次,李旦拥有更多的实权,开始整修纲纪,裁减冗官,使朝政呈现出一派振兴的景象。

然而,在他的统治期间,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

为了维护家族和谐与国家稳定,李旦在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借彗星出现的机会,将皇位禅让给儿子李隆基,自己退居为太上皇。

这次主动让位不仅避免了潜在的家族内部权力斗争,也为唐朝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6.2 相对较好的结局

李旦的一生充满了谨慎与智慧,其结局相对较好,这主要得益于他的性格和处事方式。

谦恭好学的他不仅精通书法,还在文学训诂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

这些文化素养赋予了他在面对政治风波时保持冷静和理智的能力,深知在权力旋涡中唯有低调行事方能自保。

在武则天时期,李旦始终保持谨慎,避免与母亲发生直接冲突;而在唐中宗时期,他坚决辞去了太尉和知政事的职位,远离政治中心,从而避开了韦皇后一党的猜忌。

这种明哲保身的态度帮助他在动荡的政治环境中生存下来。

李旦的两次让位行为更是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对家族的深厚情感。

第一次让位给母亲武则天,是出于顺应时势以保全自己和家族的考虑;第二次让位给儿子李隆基,则是为了维护国家稳定和家族和谐。

通过这两次让位,李旦成功地避免了卷入权力斗争的危险,并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此外,李旦的教育方式也值得称赞。在他的教导下,儿子们并未因皇位而争斗不休,反而出现了兄弟间互让皇位的佳话,这一现象在历朝历代的皇子之间实属罕见。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李旦在百福殿病逝,享年五十五岁。

尽管他在政治上没有做出特别突出的贡献,但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他的小心谨慎和明哲保身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保命手段。

7. 结语

在权力面前,即使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也会显得苍白无力。

为了权力,任何东西都可能成为牺牲品。这种无情的斗争对唐朝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宫廷内部的纷争不断,导致政府运作效率下降,政治决策受到干扰,社会矛盾逐渐加剧。

面对这些矛盾和挑战,武则天不得不采取更为严厉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相关推荐

​奉系军阀发展史(一)

​奉系军阀发展史(一)

61

奉系军阀发展史(一) 奉系军阀是北洋军阀主要派系之一。因首领张作霖是奉天人,故称奉系。奉天即现在的辽宁省,省会沈阳亦称奉于。1907年,清政府将东北地区改建奉天、吉林、...

​产品经理推荐10种经济学类好书

​产品经理推荐10种经济学类好书

70

产品经理推荐10种经济学类好书 经济学学科前沿报告: “十三五”总结与“十四五”展望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著 定价:168.00 书号:978-7-5203-9419-2 本报告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

​双语|美国独立宣言全文(中英文对照)

​双语|美国独立宣言全文(中英文对照)

158

双语|美国独立宣言全文(中英文对照) (转自翻译教学与研究) 托马斯·杰佛逊 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在费城正式通过托马斯·杰佛逊起草的《独立宣言》。以下为美国独立宣言的全...

​蓬佩奥:从中情局局长到国务卿

​蓬佩奥:从中情局局长到国务卿

132

蓬佩奥:从中情局局长到国务卿 在参议院顺利通关的迈克·蓬佩奥,正式出任美国国务卿。 3月1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推特上解除了美国前国务卿蒂勒森的职务,提名时任中央...

​禁忌 | 九大阴气之地,千万不要去!

​禁忌 | 九大阴气之地,千万不要去!

156

禁忌 | 九大阴气之地,千万不要去!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阴阳五行学说深入人心。 阴地与阳地的区别在于气息的属性。 阳地充满生机,阳光充足,气流顺畅,让人心情愉悦,有...

​邯郸一中,我的母校记忆!

65

邯郸一中,我的母校记忆! 邯郸市第一中学始建于1945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的锣鼓声中,是我党抗日战争结束后在冀南地区创办的第一所中等学校,是河北省首批命名的24所重点中学之一...

​NBA退役球星:马努·吉诺比利

​NBA退役球星:马努·吉诺比利

72

NBA退役球星:马努·吉诺比利 马努·吉诺比利(Manu Ginóbili),1977年7月28日出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省布兰卡港。 运动生涯 欧联生涯 1995年,吉诺比利进入巴伊亚布兰卡市的篮球俱...